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5章 朝堂议(1 / 2)

朱予焕夜入皇宫悄无声息,与之相反的则是皇帝在土木堡遇害的消息。

比起朱予焕在城门口的动静,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的是深夜突至的军报。本就是深夜而知至的紧急军情,道边的百姓都听到了风声,加上朱予焕有意扩散,人们的联想很快便引到了外出巡边的皇帝身上。

先前为了保护朱祁镇,京城曾经再次自北直隶征调士兵四万人、三大营及精锐一万余人,前往支援皇帝,以便陛下能够顺利回京。

但这份军情来得紧急,没有丝毫掩饰,又是深夜入京,并且在之后未能传出任何风声,可见其大概率不会是什么好消息。

在这种情况下,百姓们传消息时难免会发挥一些想象力,待到京中各个官员宅邸掌握消息的时候,话头已经演变成了皇帝在土木堡迎战瓦剌,但由于权势滔天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振的阻挠,导致军队大乱,被瓦剌从中获利,全军覆没。皇帝深明大义,知晓若被瓦剌俘虏,则是丢了太宗的脸面,更是让瓦剌借皇帝之名行便利,遂拔剑自刎、英勇赴死。

这故事话里话外将罪过全部推到了王振的身上,皇帝反而成了被奸宦蒙蔽的少年天子,一时间惹得不少人都十分同情已经自刎殉国的皇帝。

只是也有不少人听了这个故事而心中嘀咕,部分京营士兵的家人尤甚。

太监当道难道不是因为皇帝放纵吗?王振固然有错,皇帝偏听偏信不更是罪大恶极?

难道因为皇帝死了就一笔勾销?

尽管有不少人暗中嘀咕,但明面上皇帝都是无错的,全是奸臣蒙蔽、权宦作恶,皇帝都已经以身作则、主动殉国,这还不够吗?

比起这些,他们更应该考虑的是接下来该怎么办?

皇帝在土木堡被害,说明瓦剌军队距离京城已经不远,那岂不是已经快要到京城了?

不仅百姓担忧,京城中的大小官员也是这般。

北直隶士兵、京营精锐、三大营,这零零总总的士兵如今都在土木堡灰飞烟灭,可见瓦剌军队的数量之多,如今京城即便算不上空虚,也没好到哪里去,要是瓦剌杀到京城脚下,谁知道会不会效仿宋朝南渡的旧事。

如今京城还未正式戒严,不少官员借此机会催促家人收拾金银细软南下避祸。

他们到底是官员,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但怎么不能让家人也跟着一起等死。

打死他们也想不到,中秋刚过,国家竟然会遭受这样的打击,

次日早朝之时,众人可以称得上一脸菜色。

郕王如今不过十九岁,还未加冠,连个子息都没有,又是第一次监国,毫无处理政务的经验,慈惠皇太后虽然有辅政之名,却无处理政务的经验,孙皇太后就更不必说了,连名义都没有,至于皇帝的独子兼长子朱见深,连说话都还磕磕绊绊的,保不准一个头疼脑热便会夭折。

至于既有经验又有名头的顺德长公主,少部分人倒是听说这位长公主已经回京,但在城门口大骂王振,还差点见血,之后便带着一众护卫回了公主府,估计正是一肚子火的时候,没准连皇帝的死讯都不清楚。

即便长公主知道了,这个时候没准也不会出头管事。

皇帝有心拖延长公主回京的动向,官员们不是不清楚,平心而论,换成是他们,大概也是一肚子火。

况且他们可是很清楚,顺德长公主在南方有不少产业,时常以南养北,只是为了给京中妇人增设职位,这位本就没必要在北方死磕。

更不用说她屡次被皇帝和王振针对,回京路上可谓是坎坷,到了京城门口还要被针对,长公主心气能顺,那可真是观世音菩萨显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