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五十回(三十三)(2 / 2)

楚云说道:“我家夫人是不会反对的,可是我家太爷厌恶这个。他总是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知道的东西多了反而要乱了心性。所以,太爷只要求我们这些粗使下人们干好自己的差事即可,至于琴棋书画,女红刺绣什么的艺术素养,他是从不放在心上的。”

“你家的太爷可真是毫无教养可言!怎么可以把姑娘家当那些粗蠢的汉子来养?”太后嘴里毫无顾忌地念着佛,“这么说来,你家的太爷也没有为你们请过什么教书先生吗?”

楚云觉得这样的问话莫名其妙,笑道:“没有,只有那些日常跟笔墨打交道的下人们才会被允许读书识字,但也就只限于读书识字而已。”

“一直都没有请过教书先生!那怎么能行?没有一个先生来教导,你们不就是没人照管了吗?家里教养着这么多的姑娘,却不请个先生来教你们读书明理!我从来没听到过这样的事!这……这简直是在散养你们啦。”

楚云禁不住笑起来了,一面告诉她说,事实并不是她所想象的那个样子的:“同别的一些大户人家比较起来,我们家里待我们算是比较懈怠的。可是姐妹们中间,凡是好学的,决不会没有办法。其实夫人还有公子还是经常鼓励我们好好读书,别人家里面学的那些经书我们都读过。谁要是存心偷懒,当然也可以。”

但太后是不容置疑的,自然没有听进她的解释,依旧固执地按照自己原有的套路,喋喋不休的说道:“对于那些不读书明理的人儿做出偷奸耍滑、鸡鸣狗盗的坏事情来,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不过,先生们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就是为了防止这种道德败坏的事情发生。要是我认识你家的夫人,一定要竭力劝她请一位先生来教导你们。我总以为缺少了这种按部就班的、系统性的教导,教书育人就不会有任何成就。而这种专业的指导就只有请一位饱读诗书,桃李满园的先生才能办得到。说起来也怪有意思的,多少人家都是由我这个老太婆介绍的教书先生。我一贯喜欢让年轻人们听一些圣贤说下的大道理,以便将来可以得到称心如意的位置。就在前几天,我又推荐了一个女先生,她不过是人家偶然在我面前提起的,那家人家对她非常满意。诸位夫人,我有没有告诉过你们,宋国公夫人昨天来谢我?她觉得那位女先生能到国公府上真是如获至宝。她跟我说:‘太后,您真是赐给了我家一件珍宝。’——你的妹妹难道也如你这般常常不安分在家,而总爱出头露面,妙音姑娘?”

太后说话带着一定的跳跃性,总是毫无征兆地就转到了与刚刚谈论的话题毫不相干的别的问题上面,没有任何的缓冲或者过渡,常常让人猝不及防。楚云也给她吓了一跳,不假思索地说道:“是的,太后。她也常外出闯荡。”

这一下轮到太后吓一跳了,她惊讶的张大嘴巴,即便拿手遮盖也还是能看到她那两颗保养的很好的门牙。她惊呼道:“什么,你的妹妹也经常在外人面前抛头露面?”她一边打量楚云,一边撇着嘴巴,啧啧地说道:“真是荒唐透顶!你的妹妹一定还很小吧?也没有结婚?小小年纪还是待嫁的人就应该锁在家中,好好地教导她一些《女四书》、《列女传》读读。将来出嫁了再来参加这样的酒筵或者聚会也不迟,早早地抛头露面,会把好的心性都败坏掉的!”

楚云想说“我已经把她锁在家里啦!”但又不愿意让这个处处都要显露自己高贵的老妖婆过分得意,于是答道:“是的,我的妹妹今年才十六岁也没有出嫁。或许她还太小,不适宜多交朋友。不过,太后,要是因为她还太年轻,就只能像囚徒一样守着一间空房,那实在太苦了她。我自小就不爱循规蹈矩的,不到十岁就因为不愿意裹脚,离家出走,上山习武。后来又在江湖闯荡,虽然少不了风餐露宿之苦。但又自觉与两三知己青春作伴,一起癫狂,也是大有乐趣的。既然我有消受青春的权利,怎么能为了这样的原由,就叫自己的妹妹死守在家里,做那虽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的人!什么样的年纪就该做什么样的事。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多出去闯荡历练,栽上几个跟头,碰上几次壁,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这才算是活人。至于太后所推崇的《女四书》《烈女传》,请恕我直言,我不看这样的书,也不会准许妹妹看这样的书,我以为那样做其实是在摧残年轻人的勃勃生气和进取之心,也不可能指望一个人待在囚笼里面,对世间事不闻不问就会养成什么好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