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属于道教雏形的玄学开始流行,那个时期的佛教活动主要就是译经,那些佛经翻译家灵活机动的用中国老庄学说中的一些概念和词语来形容和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于是就形成了佛教的般若理论中国化的模式和典型,就使得来自古印度的一种宗教走上了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始为国人所接受的漫长过程。
东晋以后,随着长期战乱,民不聊生,宣扬来世思想和轮回意识的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可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封闭性和民众思想的固定化,加之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而佛教的某些理论不能为统治阶层所满意,到了南北朝时期甚至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论战,而且日趋激烈,不仅是哲学和宗教伦理,还有政治和经济利益,到了最后,北方的中国人用越来越多的灭佛事件来做出了回答。
也就是因为有了这次“见佛杀佛,见鬼杀鬼”的灭佛事件,佛教徒终于痛定思痛,知道了到哪个山头唱哪支歌,佛教必须彻头彻尾的去印度化才能在中国得以生存,也知道外来宗教在中国要想取得官民一体的赞同,就得和中国学说一样门派众多,通过互相争鸣,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一样,用更加中国化的佛家经典,更加平民化的宿命思想来融入整个社会阶层。
佛教在中国经过长达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了隋唐以后,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求变的趋势,开始出现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开始出现中国化的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逐渐传播到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一带,并在那里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又产生了新的不同流派。
那个时候,中国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良好的生存环境也促使了佛教中国化的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就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到了宋元明这三个朝代,虽然统治阶层以道教为国教,以儒学为国学,可是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而且彼此依存,从而形成了佛道两教共同辉煌的巅峰时期。
作者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