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宜昌宗教面面观(40)(2 / 2)

那个宽20米,深约26米,高5米左右的山洞室正上方、距地面6米的前室石壁上有一方刻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的“洞天福地”四个大字,书法为行楷,横排,左边竖写为“光绪乙未秋”,右边竖写有落款“宛陵,陈之炜、刘景墉、陈之萱题”的石刻。这方带有浓厚的道教色彩的壁刻,书法艺术精彩别致,其笔划结构与布局十分得体,墨迹粗壮,匀称圆润,是一幅难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充分表明了三游洞曾经是道教的洞天福地。

这个有着一千一百多年历史的文化文物古迹,早已受到了佛道两教的共同青睐。早在宋代,佛道两教就已在三游洞一带广泛渗透、相互共存。宋代大诗人黄庭坚在《黔南道中记》中有“傍崖寻三游洞,绕山行竹间二百步许,得僧舍,号大悲院”的描述,也有“尝有道人宴居,不耐久而去”的记载。看来很久以前,为文人墨客服务,接待各路名人就是三游洞的佛道两教的主要活动内容,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能保留下那么多丰富多彩的人文遗迹。

有一张大约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三游洞老照片,大约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为三游洞的洞口景象,内容主要是洞口及其两侧的明清古建筑。照片清晰显示:三游洞口左侧是佛道庙观的山门,为明清时期廊道厅堂阁楼式建筑,面阔一间,进深二间,二层楼房,屋面为覆以青色小瓦的歇山九脊四坡水大屋顶。应该是佛道二教进行佛事道会活动的佛堂道场和寺僧道人的居所;洞口右侧有两间普通民房,一间为二层楼房,一间为单层平房,屋面为青色小瓦单坡水屋顶.这应该是经营食宿和售卖香烛等祭品的商铺和栈房。

很久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三游洞原本是属于道教的洞天福地,清朝之后,佛教借着朝廷打压道教之时趁虚而入,使得佛道两教并存,并逐渐把道士驱逐出境,于是就可以独揽这个旅游景点为香客信徒以及游人提供食宿和香烛等朝拜用品服务,香火钱自然大大的。可惜好景不长,日军在占领武汉以后,湖北省政府就迁来宜昌。为了躲避敌机的轰炸,就把三游洞里的僧人统统赶走,三游洞和那几栋建筑就成了省政府的办公之地。

可见得佛道还是敌不过政权的。

作者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