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毕业于省立宜昌小学的黎祥垲所写的《忆湖北省立宜昌小学》一文中这样回忆道:“学校迁至新址之初,曾有一段时间借用部分民房做教室,以后陆续建造了两栋大楼,每栋楼上下各4四间教室,至1934年,班次方齐全(当时是学期制,一至六年级共有12个班),并附设幼稚园一班,校具、教具等也陆续添置完毕备各方面始初具规模。1935年6月,学校奉命改名为省立宜昌小学,1936年为照顾鄂西各县源源而来的学生,学校高年级发展为双班制。1937年,学校已达16个班,加上幼稚园两个班,学生总人数突破800人。”
当时的宜昌的小学教育除了私立的和教会所办的之外,在各方面最为优异和突出的就是省立宜昌小学和县立宜昌小学(原在老气象台六一书院旧址,后迁到学院街,也就是后来的学院街小学),两所小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省立,一个是县立,都属于公办,也就是办学经费来源不同而已。
省立宜昌小学无疑就是当时宜昌最好的小学,可以从以下情况得出结论。1934年5月,当省立宜昌小学初具规模之时,就被省教育厅指定为鄂西中心小学,从而成为当时全省三所省立中心小学之一(鄂东、鄂南、鄂西各一所,负责辅导宜昌、长阳、五峰、宜都、当阳、远安、兴山、秭归、枝江、松滋等十个县的县属小学的校务、教务、训导等方面的工作),而当时各县均有一所县立中心小学,用现在的排列来看,县立属于县重点、省立属于省重点。
为了有效地指导所管辖范围内的上述小学的工作,省立宜昌小学在1937年还曾经由教师张子龙、魏子才主编、主办过一份铅印对开版每十天按期出版的《鄂西小学旬刊》,内容除了有关校务、教务,训导等辅导资料,此外还有教师写的教案和教学心得,也刊登校园生活情况及学生的优秀作文,发行到辅导范围内的各所小学。
这就凸显省立宜昌小学的确是与众不同。
作者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