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四、宜昌的异军突起(2 / 2)

宜昌历史上就是一个川江与荆江交界的"过载码头",工业基础薄弱,解放后一二十年,宜昌不产一两棉纱。为了改变现状,纺织工业部决定在宜昌伍家岗兴建一座大型棉纺织厂,1967年4月,宜昌棉纺织厂在伍家岗动工兴建,这就是当时宜昌人口里所说的"万人纱厂"。该厂建成投产后,另一座大型棉纺企业宜昌旭光棉纺厂也于1974年动工兴建,次年建成投产。资料显示,两厂投产后,"宜昌市结束了机器棉织工业用纱靠外调的日子",还有富余供应外地市场。1985年宜昌棉纱产量即达1。9万吨,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众多的劳动力就业需求。

1966年10月,交通部长航局所属的红光港机厂在宜昌市江南五*筹建;1967年8月,经国家计委、建委、一机部批准,由上海电缆厂和一机部上海电缆研究所设计并于同年筹备成立的鄂西电缆厂筹备处,在江南谭家河动工建厂,于1968年2月命名为红旗电缆厂。毗邻的两家大厂建成投产,结束了宜昌长江南岸没有现代大工业的历史。尤其是红旗电缆厂建成投产后,迅速发展成全市机械工业的首户和屈指可数的全市工业大户之一,以1985年数字相比较,全机械系统(不包括403厂)共22家,红旗电缆厂一家的比重只占4。54%;该厂工业总产值达5359万元,占全系统比重的25。5%;该厂销售收入达6036万元,占全系统比重28。3%;该厂实现利税1519万元,占系统比重28。6%,可见得该厂举足轻重。

(图解:137厂车间)

1966年10月,化工部在宜昌中南路兴建了大型橡胶制品企业--137厂(中南橡胶厂)。该厂占地面积46。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有老职工自豪的回忆说:从厂区深处走到厂区大门,步行得40分钟,可见范围之大。137厂1968年土建动工,1972年部分投产,1988年和1989年,实现产值、销售收入双过亿元,是全市第一家"双过亿"户。至1990年已累计完成产值和销售收入均为11。38亿元,累计实现利税2。93亿元。

1970年12月,经第六机械工业部批准,403厂(宜昌船舶柴油机厂)在宜昌市东山的茶庵子破土动工,此工程由大连造船厂包建。该厂颇具规模,厂区占地面积103万平方米,另外还修了专用铁路线,13年里,国家累计投资1。7亿元,在兴建厂房、科研机构、仓库的同时,还兴建了医院、电影院和从小学到技校(后升格为中专)与高中等完备的生活设施,建筑面积逾25万平方米,成为拥有940余台套设备、3000余名职工队伍的大型国有企业,是我国造船工业在内地规模较大,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骨干企业,1976年,该厂引进瑞士苏尔寿公司低速大功率柴油机制造专利,推出了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船用柴油机。

是不是有些"突如**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目不暇接之感?

作者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