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抗美援朝开始了,而作为转运码头的宜昌,从一开始就不得不全力投入到那场支援部队的活动中去。
宜昌的参战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抗美援朝正式开始。
那时刚解放的宜昌百废待兴:朝鲜战争爆发后,匪特乘机大肆造谣,社会秩序一度不安,新的宜昌市委、市政府一方面通过发展生产、搞活经济以及平抑物价稳定了民众的情绪,另一方面通过肃清全市的散兵游勇;限令**党团分子、特务分子到公安机关申请悔过登记;动员群众开展反封建势力的斗争;迅速平定各地爆发的**;枪毙***分子;取缔**会道门组织等方式,逐步在这座城市站住了脚跟。
那个时候的新生政权朝气蓬勃,宜昌各级党委、政府及时加强抗美援朝的宣传教育,大力展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运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响彻城乡、家喻户晓。据1951年4月的不完全统计,宜昌市先后召开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时事座谈会1998次,控诉侵略者罪行的会议346次,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127次,剧团编排演出节目、文化馆制作和放映幻灯片,各单位和街道组织运用黑板报、壁报、橱窗、宣传牌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活动。
宜昌地处交通枢纽和水运转船码头,支前工作是整个抗美援朝运动中的重头戏,而对过境的志愿军部队的接待和运送又是支前工作的重中之重。1950年12月组建宜昌市支前委员会,成立支前供应站,支前供应站筹备有可容1。9万人的住房和3。8万公斤铺草,搭建有可拴600匹军马的厩棚,组建有40张病*的临时医院。又在宜昌至沙洋途中设置供应站和马厩,为部队陆路去孝感转乘火车提供保障。
从组建起至1951年9月,据统计,市支前供应站接待与中转由西南经过宜昌东下、北上的志愿军指战员327**1人,同时转运军马4385匹和大量军械、军需物资。其间,宜昌市支出支前经费**7287558元,供给粮食639692公斤、马料10924公斤、马草39000余公斤;1953年3月24日至5月7日,还接待途经宜昌去武汉的57497名志愿军指战员,转运45**名伤病员去西南。
在整个活动中,宜昌民众始终以极大的热情接待所有过境的志愿军指战员。每次除了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欢迎、欢送和联欢、慰问之外,还组成众多的浆洗队、缝补队、借物组为子弟兵**。据有关方面的不完全统计,在此期间,各界人民群众赠送锦旗238面,仅通过支前机构转交的慰问信即有53175封,送慰问袋19858个和其他各种慰问品29595件,给志愿军指战员缝补衣服6000余件,拆洗衣被14。6万余件,为部队烧茶水所用木柴就达1。6万公斤。
1951年6月,根据"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的部署,宜昌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捐献热潮。到12月27日结束捐献止,共收到捐款4561290175元(为1955年3月1日前的旧制人民币,与此后的新制人民币的比例为10000:1,即新币的456129元)。按当时公布的购买武器价格中战斗机每架15亿元,宜昌市捐献的45亿元可购买战斗机3架。从全国捐款总额折合战斗机3710架来看,宜昌市各界民众是尽到了最大努力的。另外还捐献有银元1496枚和黄金15两、白银119两、金饰品10件、银饰品76件。
宜昌日报社1950年11月22日出版的《广播消息》上,就以"机关团体青年干部申请赴朝参战"为题刊载了"市委会先后接到市税务局九人、公安局二人、印刷厂四人、市委机关六人的参战申请书六份"的消息报道。据志愿军老兵郑*昌回忆:当年12月3日,在乐安剧院(原址在致祥路)召开申请赴朝参战人员会议,翌日,在解放路的市文化馆(原址在现在的文化广场处)**会场举行志愿参战人员誓师大会,会后还在各主要街道进行了游行。
在那样热火朝天的背景下,到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时止,宜昌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广大青年毅然踊跃报名参军参战,共有工人、农民、学生和社会各界青年404人光荣入伍。在先后入朝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宜昌籍战士达8000多人;在志愿军作战减员的36.6万人中,有1900名宜昌籍战士献出生命;而根据2010年民政部门的最新统计,宜昌市抗美援朝烈士共计1039人(含失踪144人)。
作者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