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回眸中书街(155)(2 / 2)

我就告诉他,2010年10月,国家文物专家在河南社旗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在赊店镇山陕会馆收藏的匾额中发现了一块清代三重叠字匾额。这块两层上款分别为“道光二十八年榴月谷旦”、“恭颂”和“恭贺贾老炼师赊旗镇山陕会馆新□之喜”,其下款分别是“桐邑士民公立”和“宛城府各房众街邻保甲局众绅商各庙僧道同拜立”。其重叠书写的匾额正文,可一层为“芝荣世代”,一层为“感恩领袖”,除了这两层,分明最里面还有一层,但已经模糊不可辨识了。

正文上方还有一行小字“湘坡顾大老爷德政”。联系上下款,文物专家认为这原本是桐柏山区的乡民送给南阳知府顾嘉蘅的德政匾,所以匾额正文就为“芝荣世代”,而后来送给那位道家炼丹的贾老炼师,就是南阳城内的一些市民的废物利用,所以匾额正文才会改为“感恩领袖”。好奇的是,最开始、也就是最里层的牌匾是送给谁、写的是什么就无从知道了。

那个大老爷淡淡一笑:“无需惊愕,尔等以往也长此做法!”

我笑的比他更为开心。

我告诉他,当年民国建立以后,因袁世凯为大总统,故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紫禁城正南门悬挂的那幅“大清门”的青石牌匾显然不再合适了,在决定将其更换成“中华门”的时候,有人建议就利用原有的那块青石,翻个个,在另一面镌刻即是。自然是个不错的主意,就派人将大清门的石牌匾取下来,翻到背后一看,一下子全傻了眼:原来大清门的背面就是“大明门”,可见得早在满清定都北京时,人们也同样想起并实施了这个方法。

“妙哉!”顾嘉蘅抚手笑道:“此才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呢!”

作者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