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算计基本没有漏洞,可惜没有实现。因为经过连续几天发动对东西南三面的攻击,北门的官军不仅没有惊慌失措的弃守城池、夺路而逃,反而主动派兵去指导各座城门的防御战术。这就是顾嘉蘅的高明之处。自己亲任官军的督战人,除了天天肉酒肉饭的精心伺候,还有那条后退者斩立决的命令,而那个知府大人既然下决心坚守南阳,对于后退者一定会坚决处置的。而既然无路可退,还不如放手一搏,这就是那些官兵没有逃跑的原因。
“本官不是南阳人,遇到十万之巨的发匪和捻匪联合进攻,明哲保身很正确,拍屁股走人也无话可说!”顾嘉蘅在与南阳那些五大家族的族长谈话的时候突然话题一转:“可是诸位却没有这么方便了,家在此、业也在此;祖宗在此,妻儿老小全在此,如果不拼尽全力守住南阳,难道还想让李闯王屠城惨剧重演乎?”
据《南阳县志》记载,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十五年(公元1642年),闯王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曾两次攻陷南阳,对南阳城进行过惨无人寰的屠城;而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清军追击李自成残部溃兵,也曾经为抢占南阳而展开战斗。《豫变纪略》记载:“土贼周加礼据南召,攻劫焚杀,杀人为食,南阳几无孑遗。”同治年间的《叶县志》也记载:“加明寇扰,屠掠靡遗,户口田庐者,十仅存一二”。
那种家园被焚毁、钱财被掠夺、妻儿被蹂躏、亲人被杀害的惨状虽然已经过去两百多年,可在南阳的历史上记录犹新,那些屠城的惨状经过代代相传,也依然历历在目;尤其是如今数万人从四面八方全涌进南阳城内,面对十万太平军的围困和进攻,谁都明白,这堵二丈二尺高的城墙和城墙下的那道护城河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屏障,所谓绝境求生就是破釜沉舟,就是《国歌》所唱的: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谁都知道,狗急会跳墙,何况是人!
作者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