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两千六五章 局势惊变(1 / 2)

关山万里,风雪茫茫,阿史那贺鲁由疏勒向西一头扎进崇山峻岭,沿着阿赖山脉一路向西,待到走出山脉,回头望去,仍旧跟随在自己身后的军队只剩下三千之数,余者皆冻饿倒毙于葱岭之上。

向前看去,天山和阿赖山脉遮挡住寒风冷流,山巅融化的雪水形成一道道溪流,由高至低汇聚成药杀水,蜿蜒浩荡流淌而下,河流两侧的山谷受河水滋润形成大片绿洲,诸多部落散布河水两岸。

阿史那贺鲁深吸一口气,打起精神,率领部队掳掠了数个部落,抢夺粮食马匹,终于在数日之后弥补了几个月以来的损耗。

然而率军顺流而下,在谷口处再度掳掠了苦盏城后,没有沿着丝路向南,而是顺着药杀水直接北上。

直至五月初,几场雨水之后药杀水浩浩荡荡、水势大涨,才终于抵达河岸北侧的可散城。

……

半月之前,叶齐德率领十万大军抵达可散城,当即在此安营扎寨,并未马上出兵前往碎叶城,而是固守此地、等待哈里发诏令之下赶赴而来的各处部落援军。

事实上,即便上一次西域之战大获全胜,不仅挫败了大食东进之路,更将两国之间缓冲区域再度扩大,但唐军的脚步并未越过碎叶城太多。

唐军认为安西军兵力有限,即便占据再多的土地也难以固守,可大食却对土地极为贪婪,见唐军止步于碎叶城一线,原本被打的狼奔豕突的大食军队在战后又逐渐向前推进。

由此,广大区域再度重归大食治下,诸多部族不得不听从哈里发号令。

这一次,穆阿维叶除去派遣自己麾下最为精锐的十万大军,更广布号令、召集康国、石国、拔那汗、吐火罗、安国、火寻、花剌子模等等部族,甚至有北边的突厥西迁部落钦察、可萨,皆派兵赶赴碎叶城,参加这一次对西域的扩张之战。

总人数不下于二十万。

集结之地,便是可散城。

然而冬去春来之际,连降大雨,河水暴涨、道路泥泞,致使各部族之援军姗姗来迟,如今到了五月,集结于此的兵力也不过五万之数,加上叶齐德本部兵马,堪堪十五万。

这么些兵力,是万万不敢前往攻打碎叶城的,但十五万人集结于此、人吃马嚼,每天消耗的粮秣都是天文数量,素来只知掠夺、不事生产的大食国哪有如此之多的物资?

每拖延一日,物资便减少一截、叶齐德嘴上的燎泡便多出几个……

可散城内,叶齐德心浮气躁、火烧火燎,不断派出斥候前往催促,希望能够早已完成集结,尽快展开攻势。

设置于城中的总督府内,阿米尔看着因吐火罗再度延迟集结时间而暴跳如雷的叶齐德,谏言道:“与其这般苦等下去,士气一天天低落,还不如主动出击,即便不能攻陷碎叶城,也要给予唐军一定压力,否则此消彼长,难以为继啊!”

他素来主张“兵贵神速”,以闪电之势攻打碎叶城,可叶齐德畏惧唐军战力,非得等到所有军队集结完成之后,凝聚全部力量奋力一击,毕其功于一役。

可战场之上的形势千变万化,要懂得根据时势果断调整战略,岂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但叶齐德是主帅,军令所在,他也不敢违逆。

叶齐德平息一下怒气,依旧不赞同分兵攻打碎叶城的战略:“将军有所不知,唐军骁勇善战,火器威力无穷,唯有集结全力尚可一战,一旦分兵,便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必败无疑。”

阿米尔摇头叹气,不再多言,心底却忍不住腹诽:哈里发何等盖世英雄,怎地生出这样一个怯敌畏战、不知进取的蠢货?

奥夫从外头大步走进来,面色凝重:“大帅,由西域境内过来的商队捎来了一个坏消息,两个月前,突厥发生内乱,阿史那步真与阿史那弥射两人联手攻陷莫贺城,阿史那贺鲁带领数千军队仓皇出逃,路上遇到埋伏,只能一路向南,不知所踪。”

叶齐德先是大吃一惊,继而懊恼道:“这两个混账,坏我大事!若无阿史那贺鲁起兵牵制,咱们正面对敌,压力大增!”

阿米尔也意识到事情不妙:“该不会是唐军主帅发现咱们与阿史那贺鲁私下连接、互为盟约吧?”

若是如此,那禄东赞是否也已暴露?

此次哈里发之所以敢于集结如此雄厚之兵力再度攻伐西域,主要便是在于同禄东赞、阿史那贺鲁的盟约,开战之后阿史那贺鲁迅速攻占庭州、西州,导致西域腹心之地混乱,禄东赞则趁机出兵攻占河西、截断唐军运输补给之粮道,再加上叶齐德正面强攻,如此三管齐下,必然确保此战之胜利。

可若是没了西域内部混乱、且未能截断唐军粮道,即便最终能够攻陷碎叶城,也必将损失惨重,难有余力继续进军西域,更遑论兵临玉门关、威胁大唐本土。

可大军已经在此集结,耗费无数资源所部属之战略,怎能无疾而终?

正如唐人那句谚语,“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叶齐德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想了想,摇头道:“禄东赞每个月都会来信一封,详细回禀唐军在西域的调遣、粮秣辎重之运输,想来是没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