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消除大家的疑虑,他只能耐心地一一解答:“城外最肥沃的土地将全部分配给各个社区,住房目前只能稍作修缮,幸运的是,大多数分散在外的人在城内都有祖传的房屋。
那些少数没有的,也可以找到一些废弃的房屋暂时居住,一旦解决了食物和衣物的问题,我会为大家建造新的住所。”
洛邑城是按照王城的标准建造的,每边长九里,换算成朱樉熟悉的度量单位,也就是每边长三千两百多米,形成一个正方形。
在最繁荣的时期,仅城内就有超过二十万的居民,要安置整个周地这三万多人简直是轻而易举。而且整个城市是沿着洛水和涧河建造的。
即使只计算出城一公里的范围,也有十六平方公里的土地,除了河流、山丘等自然地形之外,剩余的土地也不是这三万多人能够完全耕种的。
“天子同意吗?”住在城内的几位居民代表提出了疑问。离城最近的土地都是王室的财产,他们这些住在城里的居民分到的土地通常都在五里之外。
朱樉之前看到的许多荒废的村庄,很多都是居民为了方便而建造的临时住所。直接将王室的财产分配给普通民众,难怪大家有些难以置信。
朱樉毫不犹豫地点头回答:“我保证这是真的。国府每年只征收一次粮食税,第二次收成不征收任何税,但是徭役不变,每年两个月,具体的方案我稍后会公布。”
听到徭役不变,居民们都非常失望。
周地的贫困不仅仅是因为重税,更因为徭役的“不公”。
徭役原本是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制度,通常是由成年男子每年无偿完成一定量的体力劳动、杂务或是军事服务,期间的粮食消耗也需要自己承担。
随着战争越来越频繁,徭役变得越来越沉重,一万人的军队出发,往往需要数万人服徭役来维护其后勤补给,超过十万人规模的战争往往就需要全国的力量才能维持。
周地多年没有战争,本来徭役应该更轻松一些,但周王室却有自己的打算。
其他国家征发徭役大多用于物资运输、宫殿建造或其他大型工程建设上,也不乏用来建设利民的基础水利修补和兴建,大多要避开春耕和秋收的季节。
一旦征发时间过长,整个国家都会陷入危机,因为大量的劳动力都被抽调出去,粮食生产就无人可用了。
但周王室却不是这样,大量的肥沃土地都是王室的财产,但总是需要有人去耕种才能收获。
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周室的徭役就反其道而行之,专门选择在春种和秋收的关键时期,将徭役全部用于耕作王室的土地。
这样一来,民众就受苦了。
春季服完徭役往往已经错过了农时,即使风调雨顺也难以获得丰收;秋季收完王室的庄稼,自己的庄稼却又烂在了地里,使得原本就不丰富的收获进一步减少。
为了谋生,百姓不得不绞尽脑汁想出应对之策:比如在服劳役时偷工减料,表面上工作实则休息甚至补眠,夜晚回到自家田地在黑暗中辛勤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