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四位自幼一同成长的挚友,朱樉自然不会亏待,也理解他们的不满。这段时间,大家同吃同住,所有费用都是从朱樉的私人资金中支付的。
但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即使朱樉不介意,四人恐怕也不会同意。朱樉对四人的担忧了如指掌,这些事也激发了他深入思考。
作为官员,完成分配的任务是他们的职责,追求更好的生活也是他们应得的权利,朱樉当然不能仅凭友情让他们履行职责而忽视他们的权利。
方一志的话仍在耳边回响,确实有其不容置疑的合理性。
当前的周地可以用百废待兴来形容,一切都处于匮乏状态:缺钱、缺物资、缺人才,这绝不是一两条政令就能解决的问题。
朱樉不仅要为身边的亲友负责,更要为所有周地的人民着想。
改善民生,让周地的人民不再为生计发愁,这个重担已经重重地压在了他的肩上,但他仍然没有成熟的计划。
通常情况下,只要减轻赋税,让人民休养生息,民生都能得到很好的改善,这也是历史上许多朝代更替后采用的方法,效果自然也经过了多次验证。
但其缺点也非常明显:慢,非常慢,往往需要几代人数十年的时间才能看到成效。
但他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
更不用说那高达十万金的巨额债务需要逐步偿还,他又怎能甘心将这么长的时间耗费在自己并不热衷的职位上呢?
一跃成为臣子中的佼佼者,手握从未敢想象的巨大权力,但这并不是他所渴望的。
或许是因为年轻,朱樉对权力并不感兴趣,仍然处于好奇心旺盛的阶段。在这个特殊的时空,还有那么多有趣的人物等着他去结识。
世界如此广阔,又如此精彩,他内心最渴望的,还是去亲眼看看。天官家宰什么的,吸引力实在是微不足道。
再说,天下的纷争越来越激烈,即使唐昧三十年天下一统的预言是假的,留给周地休养生息的时间也不会太长。
这让他更加迫切地想要尽快完成这个“项目”,以便开始下一段自己期待的旅程。
此事急不得,正如管仲、李悝这般贤臣亦需十年之功,方能将根基深厚的国家推至霸主之位,于芫更是直言,唯有坚持变法二十载,方可见成效。
吾乃政界新手,又岂能在更短的时间内,令这摇摇欲坠的周地变得富强。
起始不可模仿那些众所周知的成功之道,过程亦难以借鉴,若要达成吾之目标,既快又好,恐怕需另辟蹊径。
在左右为难之际,朱樉只得求助于老聃以解惑。
老聃如今已闲适非常,将完善王室藏书之责全权交予朱樉,大多数时间只是在家中悠然自得。
对于朱樉提出的顾问之职,老聃并未拒绝,但若无明确要求,他亦难得现身。
老聃无疑是一位出色的倾听者,聆听朱樉一一陈述眼前的困境,偶尔夹杂一些初步的想法,他既不显不耐,亦不打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