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九章 江湖庙堂,相看两厌 二(2 / 2)

北国国都在乌托郡,南朝的京城是万安城,取万年长治久安之意,地处中原,毗邻长江,方圆几百里,民众过百万,是整个南朝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城,更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而万安城的中心则是大明宫,其间亭台楼阁大大小小几百座,错落有致,既有天子皇家的威严气派,又有小桥流水的闲情雅致,若有明眼人更是可以看出这大明宫内的一屋一宇、一草一木又暗合先天易理、五行八卦,凝结聚拢着万安城乃至是整个南朝九道三十州的气运。

大明宫以一条中轴线分为前后两殿。前面是议事殿,共有四阁四堂,供朝会以及皇帝王公大臣们处理军机要务所用。后面是起居殿,是天子日常生活之所,金碧辉煌,雕梁画栋,极尽奢华,诸多景致也是雅俗共赏,精彩纷呈。

当今南朝是李姓天下,天子李嘉和谈不上是什么盛世明君,也没有经天纬地的旷世奇才,但帝王心术、天子权谋却十分熟稔,极会用人,善于收买人心,更懂得制衡朝局,让各方势力都不会太过强大,以致于动摇李家的统治根基。

南朝官制依然采用历朝历代已经沿用千年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为中书省、门下省以及尚书省,其中尚书省权力最大,统领兵刑工吏户礼六部,负责执行天子诏令,掌管天下政务,而当今南朝尚书省尚书令张昭政,实打实的正一品高官,已是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中书省负责起草颁布诏令,由当今天子李嘉和亲自执掌,故不设中书令一职,仅由花甲之年,更是天子年少读书时授业恩师的吴德彰吴老太师领中书省左仆射一职,其实也只是个虚衔,这些年来老太师都已经很少参与朝政了。

门下省设有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黄门侍郎等官职,其中散骑常侍与谏议大夫等人一起负责监督满朝文武、天下百官,有谏言弹劾之权,而起居郎、黄门侍郎等人虽官阶低微,仅是五六品的小官,却是天子近臣,终日能够得见圣颜,向来是最有发展空间的清贵职位。而南朝现在的门下高官官,也就是门下侍中一职始终空缺,皇帝也以此来彰显自己对于辅宰张昭政的信任,官场上更是早有传言,若哪一日门下侍中一职不再空缺,那就离张昭政倒台的日子不远了。

出身两淮道名门望族张家的张昭政现在也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从政二十多年来,从当年一个小小的从六品太子伴读一直做官做到现在的正一品尚书令,他一直不结党不贪权,更不喜爱什么古玩字画、金银珠宝与绝世美人,好多人都说他是个完人,因为没有任何欲望所以没有任何弱点。

而他的治政能力更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在他这兢兢业业二十多年的治理下,整个南朝渐至河清海晏,时和岁丰,政通人和的佳境。不过张昭政却评价自己这二十多年来其实只做成了三件事。

第一件便是户改与地改,他首先将南朝之前的州、府、县三级体制变为道州两级,此举不仅仅裁减了近一半的地方官员,节省了朝廷俸禄的开支,更使得政令传达更为便捷,提高了朝廷执政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贪渎受贿与官员间的相互推诿。然后他力排众议,重新普查人口,登记造册,按人数丈量划分土地,同时修改赋税,取消各地自行征收后上缴朝廷的老规矩,而是改由朝廷亲自征收,各地方衙门不得过问,以张昭政自己的话来说,他进行户改与地改的目的便在于,保证家家户户有田地耕种,有粮食果腹,争取还能够做到岁有结余。

这一举措耗时近十年之久,让所有平日鱼肉乡里的地主豪绅们生不如死,更是侵犯了绝大多数在朝官员的切身利益,一时间怨声载道,弹劾之声不绝于耳。但这一政策却取得了皇帝李嘉和的全力支持,只因为张昭政对这位还能够明辨是非的皇帝说了一句话,若你信我,我定还你李家万年太平昌盛。

第二件是科举取士,如果说前一条政令让天下侧目,那么这一条政令便是让天下惊诧。谁都不会想到,这位出身整个南朝最有名望的诗书世家的张辅宰却亲手为天下寒门读书人铺就了一条通往权利之巅的康庄大道。

至今许多因此受益的寒门士子还记得当初颁布这条政令之时,张昭政评点天下读书人的一席话,他说道:“读书人之才学有三,格物致知、诗词曲赋与治世安邦,前两种我不太懂,不做评价。而这最后一种才学,对于世家子弟与寒门子弟来说,各有不同,各有优劣。世家子弟眼界高,格局大,却往往牵绊太多,不敢放手而为,乃至到最后迷失本心,难以为国为民真正的谋福祉。而寒门士子顾虑少,仕途受命于天,更懂得民间疾苦,所以最是忠君体国,但一来人少式微,二来不知进退,不懂取舍,为人为官都难服众。正好像一如大家闺秀,端庄秀丽,一如小家碧玉,温婉可人,我朝应不偏不倚,兼容并收,方才能享齐人之福。”

而张昭政这二十多年来所做的最后一件事便是在嘉和十九年方才开始的军改。之所以这项政令开始的如此之晚,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南朝军方势力强大,更是各自为政,不听诏令。军改之前的‘四征、四平、四镇’等十二位一品大将军都有自己的嫡系部队,不仅拥有独立的粮草军饷供给,更是只认将军虎符不知天子圣旨为何物的军阀势力,有些大将军甚至拥有自己的封地,虽无名但实际权利完全等同于列土封疆的异姓王侯。

好在这十二位大将军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几位,如已经故去的陈家军统帅、镇北将军陈天侯,他们一直拥护李家正统,其他的几位虽也有些实力,但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称霸一方或许还可以,却无翻天覆地、改朝换代的能耐。南朝也一直视这些军阀为手足之患,一天不除便如鲠在喉,奈何南朝多年来边境烽烟不断,万安城里的大佬们还需要靠这些军阀镇守边陲,所以给了他们做大的机会。

眼见这手足之患渐渐发展成能要人命的顽疾,愈发不可收拾,张昭政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刮骨疗毒,甚至可以称得上是自断一臂,直接取消了十二位一品大将军的称号,强制解散了近四十万的军队,又将剩下的三十多万军队与原本就隶属于朝廷中央直属的十五万万安军打乱混编,将这近五十万人分为十二支部队,更是重新由皇帝直接任命了十二个实权将军作为统帅,而这些统帅的权力相比于之前也是小的可怜,不仅官衔只有三品,更是没有调兵权,军队的一切后勤给养也交由兵部统一负责。

如此大刀阔斧的军改,使得南朝军队直接听命于中央集权,取缔了各方军阀,不仅加强了军队的忠诚度,也同时提高了作战能力。这次牵动多方利益关系却在短短两年之内就完成了的军改,让人们在佩服张昭政雷厉风行的政治手腕的同时,也不禁为其背后的腥风血雨感到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