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心魔”,就是产生幻景。当然,这种魔主要在大周天过程中出现,但在小周中有时也会出现。魔的情景是多样化。实际心魔侵扰,是自己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甚至期望的事物。初入门阶段就或多或少在脑中浮现杂念,没有能排除掉,到了修行晋阶关键时刻如影随形,反映出来,侵扰心智。
所谓“入魔”,就是平时疏略的所谓杂念,幻化出这种种幻景信以为真,以致神昏错乱,躁狂疯癫。如何对待心魔?一句话“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凡有所象,皆是虚妄,乃自己心念所化。心若不动,见如不见,自然消灭,无境无魔。当然,说起容易做起难。
人心属离卦,为火,火炎上而好飞,所以人心好动。人心动时多,东想西想,没有清闲的时候。只有降服人的后天之心,道心才能复活。人的道心复活才能“为无为”,“无为”即无所作为。有为者动,无为者静。只动不行,只静也不行,动静结合才是清静无为的大道。人心者识神也,道心者元神也。修道之士,先降人心,可为无为大道。无为、无所作为,清静无为大道。必须心平气和,精神专一,保养太和真气。先降服人心,忘言守中,静之又静,虚极静笃,始可得到清静无为元始大道。动不能常动,静不能常静。经云:“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所以清静者,大道也。修道用功之人,常常清静,使天地之正气完全归纳于其身,久而久之,自然开灵机、长智慧。天地即我,我即天地。经云:“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这也就是“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之意。化为清静,复还归于元始祖炁。常清常静,常清静矣。身在道中,道在身中。在修行中是五阴皆空的过程中,在每一个破每一阴时都有十多种不一样的魔出现,修行者在每个境界中必须端正数十种阴魔来避免自己入魔。
修行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五蕴也称为五阴,即色、受、想、行、识。
一曰色空,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二曰受空,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三曰想空,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若动念尽,浮想消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